热电偶用合金检测
检测项目
化学成分分析:检测镍(Ni 89-91%)、铬(Cr 9.4-10%)、铝(Al 0.3-1.2%)等主量及微量元素,误差限±0.02wt%
热电动势稳定性:0-1300℃范围内偏差≤±1.5℃(参照ITS-90温标)
高温抗氧化性:1000℃持续500h氧化增重≤0.15mg/cm²
机械性能测试:抗拉强度≥520MPa,延伸率≥30%(室温条件)
微观结构分析:晶粒度等级≥7级(ASTM E112),析出相比例≤3%
检测范围
K型热电偶合金(镍铬-镍硅):工作温度-200~1260℃
S型热电偶合金(铂铑10-铂):高温段测量至1600℃
N型热电偶合金(镍铬硅-镍硅镁):抗氧化性能提升型
E型热电偶合金(镍铬-康铜):低温高灵敏度型
T型热电偶合金(铜-康铜):-250~400℃精密测量
检测方法
化学成分检测:ASTM E1473直读光谱法(精度0.001%)
热电势校准:ASTM E220固定点法(锌/铝/铜三相点)
高温耐久测试:ISO 17635循环氧化试验(1000℃热震循环)
力学性能测试:ASTM E8/E21静态拉伸试验(应变速率0.005mm/s)
微观表征:ISO 4967金相分析法(1000X电子显微镜观测)
检测设备
Thermo Scientific ARL 3460直读光谱仪:多基体元素同步分析,检测限达ppm级
Instron 5985万能试验机:100kN载荷容量,高温环境模拟模块
Carbolite Gero 1700℃高温炉:PID精准控温(±1℃)
JEOL JSM-7900F场发射电镜:1nm分辨率微观结构分析
Fluke 729自动热电偶校准系统:0.02级标准源输出
技术优势
CNAS认可实验室(编号L1234),检测报告国际互认
ISO/IEC 17025体系认证,数据不确定度评估符合GUM规范
配备NIST可溯源标准物质(SRM 735a/740)
20人专业技术团队(含5名高级材料工程师)
自主开发ThermoAnalyst Pro数据分析系统,实现检测数据AI建模